bob客户端下载新闻史最常考的100个名词解释(附赠3万字PDF)
bob客户端下载2023木铎【年中复盘】系列重磅回归!名解、专题、案例、金句......你需要什么,木铎就提供什么
名词解释是新传考试中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题型啦。虽然分值一般不会很高,但是不像论述简答,名词解释只要踩点答题,答到4-5个踩分点,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基本上满分没问题。
利用好碎片时间,20分=白送!铎子整理了新闻史「考过的」、「重点反复考的」和「可能考的」名词解释,并附上可以直接背的答案。小可爱们可以直接打印,补充进复习资料。(文末附全文PDF资源获取方式)
邸报是从宋代政府中枢部门定期派发的、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的正式官报,派发邸报的机构称为都进奏院。bob客户端下载 ②内容包括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战报和刑罚。 ③特点是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官报,完全从封建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性都有所增强强,读者延伸到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定期发行,部分采用雕版印刷;邸报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
《大公报》是近代和现代著名报纸。 ①1902年创刊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是一份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著名报纸。 ②1916年由王致隆接办,变成一份接近皖系军阀并具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③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大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④1949年成为中国党领导下的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已经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1月在陕西延安改为现名。新华社总部设在北京,在全国除省以外的各省区市均设有分社。 新华社建立了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形成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集通讯社供稿业务、报刊业务、电视业务、经济信息业务、互联网和新媒体业务等为一体,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8种文字,向世界各类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各种新闻和信息产品。 新华网是新华社主办的中国重点新闻网站,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网站”,每天24小时以7种文字、通过多媒体形式不间断地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全球网站综合排名稳定在190位以内。开通31个地方频道,承办中国政府网、中国平安网、中国文明网、振兴东北网等大型政府网站,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国家级网站集群。
《湘江评论》“五四运动”时期影响较大的报刊之一。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主编。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是一份全部采用白话文的周报,以评述为主。 《湘江评论》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传播新作为根本任务,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的宣传鼓动。其中,撰写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反映了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 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刻的刊物。
《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来,是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中央机关报,是新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第一任社长博古,1942年整风改革后,《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马列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理论作出了贡献。
于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其筹备工作由黄遵宪主持,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时务报》出版之后,数月之内,风行全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梁启超的生花之笔,创下当时最高的发行量。 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一种新型报章文体——“时务文体”形成并风靡一时。 该报发表了第一次全面阐述维新变法运动的纲领性文章《变法通议》,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把报刊比喻为国家的耳目喉舌。 围绕着《时务报》,在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展开的斗争以维新派的失败而告终。这一方面说明报纸是斗争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暴露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大清报律》是中国近代第一份新闻法,1908年3月14日颁布。 主要规定有:报刊在创刊前除向机关登记注册外,还要预先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在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交行政或机关审查;禁止发表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刊载未经官报、阁钞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不符合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此外还规定了报刊发行人和编辑人的职业道德守则,规定了报刊相关作品的版权保护规定。 《大清报律》与旧法规相比,具有更多的资产阶级法律色彩,具有明显进步的意义。但本质上还是封建主义的,旨在控制言论、维护统治,并不是为了赋予人民新闻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申报》是最具代表行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为英商美查等合资创办,十分重视新闻质量,不断改进业务,很受读者欢迎。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后,《申报》转向积极宣传抗日和要求,发表了许多态度鲜明的时事评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抨击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国共各党各派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主张改变军事“剿共”政策;反对,要求“停止训政,实行宪政”。业务方面有很大变革,以副刊《自由谈》最为突出,使它成为有时代性的思想文化园地。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前后历时77年,记录了清末到近八十年间、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它是一些朝政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这样的朝廷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的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多数新闻史学家都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早期官报,这说明,这种逐日“条报朝廷事”的官报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创办于香港,创办者和第一任主笔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办报宗旨是“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是我国首先公开鼓吹变法图强,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报刊之一。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报业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大量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成了一种新的政论性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1915年9月15日到1918年11月,高举和科学的大旗,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动,是激进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总体来说,前期《新青年》对与科学的宣传,它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思想的范畴,但它猛烈抨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觉悟,为五四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准备,开辟了道路。 ②1918年12月到1920年8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标志着《新青年》从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 ③1920年9月到1922年7月,上海发起组将《新青年》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从此进入无产阶级报刊时期,为建立中国党做出重要贡献,并且成为党成立后的理论刊物。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①提倡。在上,反对封建,要求自由平等。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个性解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对封建思想观念展开了猛烈抨击,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科学的观念。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③主张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总体来说,《新青年》对封建和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极大地震动了 思想界,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准备开辟了道路,激励了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道路,为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00年1月5日创办于香港,兴中会的机关报,是资产阶级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孙中山亲自领导报刊的筹备工作,主编为陈少白,他为该刊撰写了大量言论。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的报纸,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量宣传爱国主义。 该报不仅是党人在港重要的阵地,而且使派活动的重要场所。这种既是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派的报馆所继承。在报纸板式上,字体横排、短行分栏,是我国近代报刊中第一家横排分栏的报纸,副刊《鼓吹录》是我国报纸最早的副刊之一。1902年与保皇派在广州的《岭南报》展开论战,是派与改良派报刊的第一次交锋。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是辛亥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派报刊。
1938年1月11日创办于汉口,后迁往重庆出版,是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1947年2月被勒令停刊,该报是中央的机关报,是新主义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中央机关报。在创刊词中它庄严宣告将“为巩固扩大抗日统一战线而努力”。《新华日报》刊登大量的消息、通讯、评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鼓舞激励人民的抗日斗志,积极报道抗日救亡运动,同的消极抗战进行斗争。报纸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销行全国甚至国外,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高举全民抗战的旗帜,有力推动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成为大后方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一面旗帜。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15 年由米怜创办于马六甲海峡;主要特征:1.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用来阐述教义2.也有宣讲伦理道德和天文学科等科学文化知识。3.开辟专栏,介绍各国概述4.涉及时政,刊有实事文章特点:1.开创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2.语言通俗易懂、3.揭开中国新闻业发展新篇章。
①《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1918年创刊,初由张东荪主编,后继主编有俞颂华等。曾刊载过讨论社会主义的征文、李大钊等人的文章和郭沫若的诗作,后脱离进步文化②北京《晨报》的副刊,名为《晨报副镌》。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从1919年起《晨报》进行改革,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栏目,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园地。李大钊为它撰稿数十篇。1921年,该副刊改为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镌》,孙伏园主编,鲁迅在上面发表过《阿Q正传》,在思想文艺界有着广泛影响。③上海《日报》的副刊《觉悟》,1919年由邵力子主编,后单独发行。大力宣扬反封建的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很受青年欢迎。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其成员邵力子、陈望道等继续积极参与编撰。④ 北京《京报》的《京报副刊》。创刊于1924年,孙伏园主编。1926年随着邵飘萍被害而停刊。鲁迅经常为它撰稿。该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提倡新文化,曾与“甲寅派”,“现代评论派”展开论战,影响广泛。
《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1822年9月12日由葡萄牙立宪派在澳门创立,葡萄牙文,是澳门葡萄牙立宪派当局的喉舌,鼓吹立宪,强烈反对保守派。1823年,保守派发动,报馆被查封。
明朝首开提塘一职,提塘官所从事的工作,十分接近于唐宋时代的邸吏或进奏吏。提塘的办公地点通称提塘报房,简称报房。“邸报”的各项内容,是提塘官们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章奏中摘抄出来的。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这些报纸被统称为提塘小报。
《京津泰晤士报》(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又称《天津时报》,创刊于1894年3月,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设置于天津英租界内的最高行政机构)的支持下创办,是英租界当局的喉舌和对华主要阵地。《京津泰晤士报》创刊时是周报,1902年10月1日开始改为日报。该报表面是份商业报纸,但接受天津英国租界工部局之资助。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看到了英文报纸作为阵地对西方人以及中国上层人士的巨大影响,因此把该报作为自己的喉舌予以扶持的。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天津英国租界,《京津泰晤士报》停刊。
1884年5月8日《申报》创刊于上海,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1898年终刊。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并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同时还刊载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深受读者欢迎。这些画作多参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优美。《点石斋画报》是我国最早的旬刊画报,该报共发表了四千余幅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英勇斗争,揭露了清廷的丑恶现象。
1904年6月12日创办于上海,大型日报,是戊戌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该报是在康梁的直接筹划下创办的。 它既批评封建顽固派又批评党人,认为改良渐进是适“时”的唯一正确之路。着力于报刊业务改革,它的评论专栏《时评》、专栏文学作品的“附张”以及它在报纸编排方式上的改革,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现在一般报纸通用的对开4版、两面印刷的板式是《时报》所创的。
小报始见于宋代,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和封建官报一统天下局面的终结。 小报只是当时人们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惯性称呼,是邸报的一种补充,没有自己的言论。 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最初称为“单状”;小报的发行者有进奏官、使臣和“书肆之家”,有专门以刺探此类消息为生的活动者;消息灵通,时效性强,言官报之不敢言多有虚假信息;读者范围广,既有手抄,有印刷;从诞生其就遭到封建统治者封禁,始终未能根除。
1853年8月1日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于香港,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主要内容: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报刊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英国殖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 《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出现了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有用木板,因此称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被用来发布性的檄文。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到先声夺人。
原名《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创办于上海,创办人为美籍传教士林乐知,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刊物 。《教会新报》创办时是一份纯宗教性报刊,1874年9月5日,自第301期改名为《万国公报》,实际上演变成为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内容上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鼓吹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大力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其目的是将中国完全置于西方控制之下。 它的读者对象由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变得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连皇帝经常阅读。该报反对中国资产阶级,攻击污蔑孙中山,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朝西方列强期望的道路即殖民化的道路发展。
中央第一个机关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是时事评论性的周报。由陈独秀为首的中央领导,蔡和森为第一任主编。 报道内容: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经济,操纵军阀内战,压榨中国人民的;努力集中力量进行反对军阀的宣传;积极推动国共合作,集中宣传各个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与各种各样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使“帝国主义”、“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常识。 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维新派家,报刊政论家和新闻宣传家。他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一生创办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新闻思想:1、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2、报刊的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关于监督政府,梁启超认为“政府者, 受公众之委托,而办理最高团体之事业者也,非授以全权,则事固不可得举,然权力既如此重且大,苟复无所以限制之,则虽有圣智,其不免于滥用其权,情之常也。”关于向导国民,梁启超认为“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可以“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既报纸有助于多识,能医愚开智,引导人民追求先进事物。) 3、办报的四大原则是“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道却而速”。4、新闻自由的相对观点:主张“启民智”“兴民权”,实现中国式的新闻自由。基于对自由本质的认识,梁启超反对政府对报刊进行垄断,极力主张国民可以在报纸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5、关于:他认为是“国民大多数之意见”但又是无形的,报刊能为它代表,可以“造。他指出,报馆是最有力的制造机关,为了确保健全的发生,报馆及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影响:梁启超的一生著作最终合编为《饮冰室文集》,戈共振称“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他的办报实践及新闻思想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影响巨大。
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报刊活动家。曾任《晨报》、《世界日报》和《益世报》编辑,后来担任《大公报》旅行记者和撰稿人。1935 年,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考察之旅。它在此期间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后被汇集出版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6 年,西安事变发生,范长江进入西安采访周恩来,后进入延安采访了,他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后均被收录到其通讯集《塞上行》。评价:范长江是第一位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报道陕北根据地真实情况的中国记者。他的西安陕西之系列通讯,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如打破了的,公开报道了西安事变的,传播了中国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热情介绍了西北根据地的面貌以及党的生动形象。范长江的旅游通讯特色:强烈的时代感、浓烈的感情、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
邹韬奋是我国新主义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一生主办过“6 刊 1 报”(《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抗战》、《全民抗战》、香港版《大众生活》),攥写了上百万字的文章,成立过生活书店和生活出版合作社。九一八事变后,他从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决反帝的爱国者,最终成为主义战士,邹韬奋提出并实践了不少有价值的办报理论,“韬奋精神”广为人知。1993 年设立的“邹韬奋新闻奖”成为奖励中国新闻编辑的最高奖,著作代表有《萍踪寄语》。
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报刊活动: 曾任北京《益世报》编辑,在北大组织“新知编译社“和”新知书社“ 1924 年开始独立办报,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形成著名的“世界报系”。此外还创办了《民生报》、《立报》等,最终创下资产达数亿美元的成氏“新闻帝国”,被誉为时期四大报人之一。成舍我曾游历许多国家,考察各国新闻事业,晚年创办“世界新闻职业学校”(中国)、对新闻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评价:成舍我在许多方面吸收了西方的办报经验,其报业经营主张和新闻思想于现代传播理论不谋而合。成舍我报业集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和最具规模的民营报业集团。
民初三大记者之一,民初新闻记者中的巨擘,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他有着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被戈共振称为“报界之奇才“。发明了“新闻日记”这类通讯体裁提出了“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其文集《远生遗著》,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黄远生的通讯特点有:1)落笔政坛要事,采写内幕新闻,黄远生的通讯主要是通讯。2)文章视野开阔,文笔辛辣,尖锐深刻。3)既真实可信,又形象生动。黄远生的新闻思想:1)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认为新闻记者应有“良心”,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线)新闻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
被誉为“报界全才”,在新闻采编、评论写作、报业经营、新闻教育等方面贡献突出。办报活动:1. 1905 年应聘为《申报》特约通讯员, 2. 1911 年在杭州创办《汉民日报》,因反袁被捕入狱。3. 1914 年赶赴日本留学,创办东京通讯社。4. 1916 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5. 1918 年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6. 曾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主讲新闻采访学,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新闻思想:1. 1923 年,《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的出版,标志着他的新闻思想日臻成熟,他的新闻思想最大特点是吸取了西方自由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有关思想。2. 他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关机关“、”国民代表“,他主张新闻事业应有自己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需要从”教育入手“,唤醒民众,教育民众。3. 邵飘萍认为,新闻业是超然于统治阶级于被统治阶级的第三种社会因素,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4. 他认为,应该建立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28年,25岁的来到中国。他先后担任过《密勒氏评论报》《芝加哥论坛报》《每日先驱报》《纽约太阳报》的编辑或记者,在1933年到1935年间,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讲授《新闻特写》《旅游通讯》等课程。②1936年6-10月,进入陕北根据地进行采访。同年11月,他的长篇通讯《与党领袖的会见》和的照片发表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上,上海英文《大美晚报》北平英文《》杂志先后发表了他的陕北报道,美国《生活》杂志发表了他拍摄的70多幅照片③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他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7年先后在英国和美国发行,1938年,中文版改为《西行漫记》在中国出版。由于这部书较早地公开介绍了中国党的斗争及其的情况,出版后广泛流传,影响巨大成为传诵一时的名著。后两次重访中国,著有《大河彼岸》《中国巨变》等,为促进中美人民的友谊倾注了心血。
王韬,近代中国著名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1864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和西方时政的认识,1869年参加《丛谈》的编撰。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章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形成了一种新的政论性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派报人影响很大。1883年,编写《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王韬的办报思想代表着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著名新闻学者、报人,曾担任《时报》编辑十几年,一直升到总编辑;致力报业改革的同时,还从事新闻教育与研究,发起组织上海报学社;在上海国民大学教授中国报学史,将讲义整理成书,1926年写成《中国报学史》,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6章,介绍从古代邸报到1926年初中国新闻发展的全过程,史料颇丰,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提供了162张照片。该书一出版即获得广泛重视,影响深远,多次再版,曾翻译为日文远销海外,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中国著名报刊政论家。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并任《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1910年担任上海《民立报》记者,因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而被捕入狱。1916年任《新闻报》驻北京特派记者。1918年因揭露段祺瑞政府借款的消息而再次被捕入狱,1926年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并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在办报实践中标榜坚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立场。
中国新闻学研究会中国新闻学研究会 (以下简称新 研)是中国第一个研究无产阶级新闻 学的新闻学术社团,1931 年10 月21 日成立于上海,由瞿秋白,邓中夏参 与指导,初期会员有40 余人,主要由 《申报》《新闻报》《时报》等报社的进步 记者,上海民治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 新闻系师生构成。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临时中央机关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 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录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参阅。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未停。1935年11月在陕西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1937年改名为“新华社”。1939年初,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离,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新阶段。1949年3月,该社随中央进入北京,1950年,组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正式创刊,是抗日根据地第一张大型日报,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1942年在党的整风运动中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进行改革,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解放日报》的改革。 原因: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克服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做法对他们的影响。1942年3月16日,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发表《致读者》指出,改革的任务是一个彻底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改版前,《解放日报》过量的刊登国际新闻,严重脱离了延安解放区的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实际。 整个改革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从头到尾抓两个问题,一是观念更新,二是队伍建设。由此版面顺序进行调整:第一版各解放区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新闻版,第四版是副刊专论版。新闻报道的内容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报道抗日根据地新闻为主。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文风˿得到明显改变。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a.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宣传了整风运动;《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b.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推动了大生产运动。c.加强了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的反击了和第三次。d.有效的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 意义:通过这次改革,一方面引导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成熟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初步确立了党的办报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新闻工作者对于原稿送审制度而同的新闻检查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斗争。黄炎培《延安归来》一书,该书没有送审即出版,从此拉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8月17日,重庆《宪政》等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稿件不再送检查,这一举动得到重庆新闻出版社的响应。此后有33家杂志社发表声明,一致拒检。9月1日和4日,重庆《新华日报》先后发表社评支持“拒检运动”。9月15日,重庆《宪政》、《国讯》等10家杂志出版《联合增刊》,宣布不向办理登记手续,稿件拒不送检。这一运动得到各界广泛支持,迅速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拒检运动的斗争不断扩大,当局于1945年10月1日宣布废除原稿审查制度(收复区除外),此后又通过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和办法,拒检运动获得了巨大胜利。 但当局对新闻界摧残并没有停止,1926年1月在政府举行的协商会议上,蒋介石表示要开放言论自由,释放犯。但就在蒋介石许诺的第二天,著名新闻工作者杨潮就在狱中害致死。
3.《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线日,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讲话,bob客户端下载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 的讲话,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a.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b.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指出:“我们的报纸˿要先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c.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d.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与修养问题,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
《苏报》是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阵地。1903年5月,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了十几篇富有色彩的评论文章,言论达到最激烈的程度,《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 邹容的《军》出版后,《苏报》立即加以推荐,以《介绍革民军》为题郑重介绍《革民军》。1903年6月,发表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苏报》激烈的言论引起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恐慌,随即查封了《苏报》,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 章太炎、邹容被捕后,在以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法庭上,章、邹慷慨陈词,毫无畏惧,法庭成为宣传的讲坛,清政府代表理屈词穷,丑态百出,最终判处两人永久监禁。迫于当时的压力,1904年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害致死,这就是震惊中国的“苏报案”。 “苏报案”打击和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的控制力量,派报刊声望大增,极大地扩大了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由《晋绥日报》带头发起的,在解放区新闻界开展的反对一切不真实的和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作风的运动 经过:“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成为一切不真身和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意义: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大江报》1910年创办于武汉,初名《大江白话报》,主编詹大悲,是辛亥时期资产阶级派在国内创办的一份重要报纸。 两大特色: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对象,发表了不少反映新军士兵疾苦的文章,深受欢迎;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 最使《大江报》享有盛名的是两篇评论,一是何海明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而是黄侃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激怒了湖北当局。詹大悲被捕,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行投案,经全国报纸披露,引起大哗,声援《大江报》,迫于压力从轻判处两人十八个月监禁,此即“大江报案”。
1913年1月,因袁世凯的统治遭到威胁,遂派人刺杀了宋教仁,时期被报刊揭露后,党人发动了“二次”,不久就被袁。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失败,袁世凯为了实现统治,对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1934年2月10日,《新生》周刊在上海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周刊的延续。1935年5月,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谈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政府提出强烈和无理要求,认为其“侮辱天皇,妨害邦交”。政府于6月22日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中央还电令各级党部和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活动。这就是中日派合伙炮制的“新生事件”。
是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等人的论说,风格独特、形式新颖,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起源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 特点:打破传统文体在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根据内容需要,可使用俗语、韵语及外来词汇句式;慷慨激昂,热情奔放,富于煽动。风靡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辛亥和五四时期的报纸文风产生过很大影响。
《报章文体》是指比较通俗浅白的文体,发明人是王韬。后来梁启超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确立了”报章文“。这种文体的特点表现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当时流行文坛的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白的文体。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有影响,因此又称为“时务文体”,后因他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娴熟,又称“新民文体”。
家办报这一理念是由提出的,是指半包人要有头脑,要有高度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复杂的事实面前能够做到把握全局,远瞩。家办报包含两层含义:①对一切新闻工作者的具体要求,每个办报人都要有家眼光、敏锐力和责任感;②各种新闻事业都要讲,都要体现出坚定的党性原则。家办报主要有两个原则:第一,讲,这是最根本的原则,其要求是①要自觉地在思想上个,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②树立大局意识,积极而有效地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③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④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二,要求与整指甲的眼光、敏锐力和责任感,即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素质。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维新派新闻思想中最为典型,是维新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新闻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的新闻思想可以视作改良派新闻思想的典范。 早期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1896年梁启超的《时务报》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要发挥“去塞求通”,梁启超提出了四点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学艺要书。 海外期间:1899年到1911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海外,接触了更多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新闻理论,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①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②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第一,宗旨定而高;第二,思想新而正;第三,材料富而当;第四,报道确而速。 ③三是健全的主张。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赞成健全必须具备五本“常识、真诚、bob客户端下载直道、公心、节制”: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不畏的精神;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 ④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 中华成立以后: 中华成立后,梁启超在上更为成熟,新闻思想˿产生了一些变化,转而提倡“言论的社会责任”,显示其新闻思想为社会甚至政府服务的倾向,但比前期缺乏系统性。
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发表了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一是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二是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三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四是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胸臆;五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
“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梁启超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开五四白线)木铎,木舌金铃。据说在西周时期,就曾经有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与古代新闻发布与采集十分相似。前人之所以一度把木铎作为新闻事业的象征,近代的个别报纸还曾经以“木铎”作为自己的注册商标,就是这个原因。
(2022年华南师范大学440)背景:日军侵占上海,英、法、美等控制的租界四周均被日军侵占形成“孤岛”。中外各种势力纷纷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上创办报刊,开展宣传。“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代表报纸有《文汇报》《申报》《新闻报》《每日译报》等。
定本制度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审查制度,起源于宋真宗时期。“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搜集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递交枢密院或当权宰相审查通过后的产生的官报样本。进奏官只能根据样本发行邸报,其目的是为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定本制度的产生和实行,加强了当局对于邸报的控制,使其能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的意图,为巩固当权者的统治秩序服务。
我国著名报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1925年夏至1926年6月完稿于上海。是一部研究新闻学和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开山名著,国内外新闻界誉之为中国首部新闻史学权威著作。《中国报学史》首次全面、系统的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奠基之作,对后世新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包括:《人民日报》改版,新华社改革,广播体系的改革 。(1)背景:建国以后,新闻界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工作经验,特别是学̀苏联新闻工作过程中出现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严重束缚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致使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新闻报道面窄,缺乏自由讨论,文风枯燥等。 (2)《人民日报》的改版①1948年6月,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平山创刊,由原《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改组而成,实际上发挥党的全国性机关报作用。1949年是中国人民和人民新闻事业走向全面胜利的一年。华北《人民日报》迁入北平出版。8月中央决定该报为中央机关报。胡乔木、范长江等先后担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②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是一场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布改版。 ③改版的重点包括: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 ④做法:发扬全党办报传统,取得中央的支持;编辑部人员开展报纸讨论工作,思想解放,措施落实;发动读者参与改革,广泛征求读者建议;研究国内外报纸的有益经验 ⑤成果:报道面扩大了;言论质量提高了,短小精悍,开展了自由讨论,文风拘谨的情况逐渐改变;读者的声音增多了;创办文艺性综合副刊,思想、趣味、知识性兼具。 ⑥在《人民日报》进行改版不久,中央和各地的新闻单位˿都先后进行改革,掀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新闻工作改革热潮。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不党、不私、不卖、不盲”,1926年,由新记公司的《大公报》在复刊词《本社同人之志趣》中提出。 ①“不党”,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家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②“不私”,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③“不卖”,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方面之入股投资。” ④“不盲”,指“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烈,昧于事实”,以此形成它的特色。 “四不方针”体现该报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
在撰写关于报纸杂志的名词解释时,应围绕创办时间+创办人+性质(是否为机关报,是否有第一的性质)+办报特色(读者、版面等)+意义(社会影响)
在撰写关于通讯社的名词解释时,应围绕创办时间+创办人+性质(官方or商业)+发展历程+特色(内容or分社or发稿语言等)
在撰写关于新闻事件的名词解释时,应围绕背景+发生时间+行动主导者或事件主要人物+事件发展过程+意义(社会影响)
在撰写关于新闻人物时,应围绕人物的地位+人物的主要成就+人物的新闻思想+对社会的贡献或社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