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耕耘八十载 桃李芬芳庆华诞bob客户端下载

  bob客户端下载八秩春秋,德业日新。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创建于1932年,是广西大学创建最早的工科系,也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土木系之一。80载精诚奋进,硕果累累;80载耕耘不辍,桃李芬芳。当前的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已发展成为土木水利建筑领域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等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拥有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

  学院的前身是广西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首任系主任为知名学者苏鉴轩教授。创建之初,仅有1个土木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招生1个班、约10人。80年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经历了五次搬迁。1932年在梧州建系。为避战火,随后几年,土木系随理工学院先后迁至桂林良丰、广西榕水和贵州榕江,在战火中辗转办学,守护一片难得的求学静土。1945年抗日胜利搬到柳州,1946年随母校迁回桂林将军桥。1952年全国工学院调整,土木系水利组农田水利专科并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广西大学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土木系随同广西大学一道在南宁恢复重建。作为广西大学的二级教学单位设置,土木系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同时招收三个班,翌年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增招水利发电建筑专业一个班(后改为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1965年以后,学校进入“文化大”混乱时期,停止招生;1971年恢复招生,招收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半。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收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制改为四年。1982年招收计算力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招收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办建筑学专业和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1987年招收岩土工程、水工结构硕士研究生,1992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更名为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1997年4月,广西大学、广西农业大学两校合并,土木工程系更名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1998年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2004年,林学院森林工程专业路桥方向3个年级3个班并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05年开办城市规划专业。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培养广西建设所需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项目建设学校以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各项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全院教职工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9年获得结构工程博士点,土木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开发学科群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结构工程学科获得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评为广西首批精品专业,2006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含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点、水利工程领域硕士点以及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点。2006年和2011年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两次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2007年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2009年获得“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得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获得“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广西区人才小高地,2011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水工程结构与水安全、建筑与城市环境技术2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已建立了完善的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个高水平研究平台。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600名,硕士研究生600人,博士研究生65人,教育学历生2000余人。

  目前,学院设置有土木工程系、建筑规划系bob客户端下载、水利工程系、基础教育部及实验中心。拥有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岩土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以及继续教育办公室、行政办公室。

  学院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勤奋进取的学术梯队。现有教职员工135人,其中专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1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8人。有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17人,外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八桂学者1人,国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骨干教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教师中有《工程力学》、《固体力学学报》和《世界地震工程》等核心期刊编委,有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损伤断裂学组成员、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成员、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成员等。

  学院教学大楼面积8000平方米,实验中心建筑总面积12000多平米,各类教学科研设备总值5500多万元,构建了电液伺服协调加载系统、结构抗震与安全性研究平台、混凝土结构抗腐蚀耐久性研究平台、结构材料灾变破坏与安全性研究平台、海岸工程结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模拟研究平台、岩土环境发生器与胀缩性岩土力学性能分析研究平台等多个大型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试验研究基地。其中,水利水电试验研究基地是华南和西南高校最大的水利水电实验基地,岩土环境发生器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第一台具有模拟自然环境、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大型试验研究装置。学院具备了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攻关的能力,满足了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需要。

  80年来,学院秉持“立足广西,服务地方”的办学思想,探索了一条“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专业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为国家培养了土木、建筑、水利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类管理人员两万余名,全国政协李兆焯、原广西区副主任韦佳能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07年学院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学院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第二学位主辅修制、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品(重点)专业、精品(重点)课程建设为载体bob客户端下载,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先后获国家和自治区立项建设了一批专业、课程和教材,土木工程专业为自治区级首批精品专业,通过了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水利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结构力学、工程测量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肯定,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连续多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目前学院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2005年以来全部新生录取均在一本线以上,在广西区内的录取线则要高出同批录取最低分数线分以上。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211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通过学科建设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学科紧密结合西南大通道建设、西电东送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以及广西丰富的水力资源优势、广西城乡建设和防灾减灾需求,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活动,完成了包括长江三峡工程、岩滩电站等重点工程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一大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基础研究、重大工程研究项目,解决了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大批重大科技难题,在工程结构可靠性和寿命评估、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与结构性能、工程结构灾害预测和防控、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带湿热环境下胀缩性岩土性能及致灾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十多项以及国家和建设部优秀设计奖多项,为土木、建筑与水电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经过多年建设,学科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形成了“新型结构体系性能研究”、“工程结构及其在灾害性环境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研究”、“工程结构和材料力学行为的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建筑节能减排研究”、“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水工结构研究”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学科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个别研究方向已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以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主线,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和广西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人才小高地为研究基地的学科群,拥有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以及道路桥梁设计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等研究开发机构。

  随着重点学科和学科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学院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经费快速增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近五年来,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防“973”计划子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等国家科研项目3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广西区级科研项目47项以及与广西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科研课题80项,年科研经费2500万元以上,出版专著1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43篇,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和广西自然科学奖9项,其中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均排名第一),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第2单位)。

  近年来,学院积极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多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先后选派了十多名教师赴国外学习、开展科技合作,同时邀请了一批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及进行合作研究等,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日益增多,有力推动了学院科研和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

  学院始终坚持科研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重大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攻关,积极为区内外及东盟国家的重大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岩滩电站等重点工程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仅三峡水电站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研究项目1项,直接经济效益达20多亿元,碾压混凝土筑坝配套技术、大直径引水压力管道设计方法、水工模型试验等大批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三峡、龙滩、百色、万家口子、斧子口、川江、越南昆江、柬埔寨斯登沃代等我国与东盟各国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为70%以上广西新建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科技服务;参与了南宁市轻轨、南宁大桥、葫芦鼎大桥、永和大桥、南宁国际会展中心、60层丽源天际及区内多条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等几十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完成了白沙大桥、邕江一桥、那莫大桥、柳州市三门江大桥等近百座桥梁的安全评估和施工监控工作;为国家特别是为广西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历经80多年的发展,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在广西大学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内涵发展,改革创新,成功走出了一条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专业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书就了从无到有、逐步走向发展壮大的奋进征程。八秩院庆,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荣里程碑,更是学院迈向新征程的历史新起点。活力四射、生机昂扬的西大土木人正迈着雄健的步伐开始了新的征程。学院将秉承秉持“勤恳朴诚,厚学致新”的校训,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积极拥抱“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凝练特色bob客户端下载,凸显优势,努力促进学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学校加快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添砖加瓦。

  创建于1932年,是广西大学创建最早的工科系,也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土木系之一。80载精诚奋进,硕果累累;80载耕耘不辍,桃李芬芳。当前的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已发展成为土木水利建筑领域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等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拥有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

  学院的前身是广西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首任系主任为知名学者苏鉴轩教授。创建之初,仅有1个土木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招生1个班、约10人。80年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经历了五次搬迁。1932年在梧州建系。为避战火,随后几年,土木系随理工学院先后迁至桂林良丰、广西榕水和贵州榕江,在战火中辗转办学,守护一片难得的求学静土。1945年抗日胜利搬到柳州,1946年随母校迁回桂林将军桥。1952年全国工学院调整,土木系水利组农田水利专科并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广西大学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土木系随同广西大学一道在南宁恢复重建。作为广西大学的二级教学单位设置,土木系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同时招收三个班,翌年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增招水利发电建筑专业一个班(后改为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1965年以后,学校进入“文化大”混乱时期,停止招生;1971年恢复招生,招收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半。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收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制改为四年。1982年招收计算力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招收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办建筑学专业和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1987年招收岩土工程、水工结构硕士研究生,1992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更名为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1997年4月,广西大学、广西农业大学两校合并,土木工程系更名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1998年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2004年,林学院森林工程专业路桥方向3个年级3个班并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05年开办城市规划专业。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培养广西建设所需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项目建设学校以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各项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全院教职工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9年获得结构工程博士点,土木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开发学科群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结构工程学科获得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评为广西首批精品专业,2006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含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点、水利工程领域硕士点以及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点。2006年和2011年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两次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2007年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2009年获得“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得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获得“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广西区人才小高地,2011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水工程结构与水安全、建筑与城市环境技术2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已建立了完善的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个高水平研究平台。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600名,硕士研究生600人,博士研究生65人,教育学历生2000余人。

  目前,学院设置有土木工程系、建筑规划系、水利工程系、基础教育部及实验中心。拥有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岩土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以及继续教育办公室、行政办公室。

  学院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勤奋进取的学术梯队。现有教职员工135人,其中专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1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8人。有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17人,外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八桂学者1人,国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骨干教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教师中有《工程力学》、《固体力学学报》和《世界地震工程》等核心期刊编委,有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损伤断裂学组成员、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成员、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成员等。

  学院教学大楼面积8000平方米,实验中心建筑总面积12000多平米,各类教学科研设备总值5500多万元,构建了电液伺服协调加载系统、结构抗震与安全性研究平台、混凝土结构抗腐蚀耐久性研究平台、结构材料灾变破坏与安全性研究平台、海岸工程结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模拟研究平台、岩土环境发生器与胀缩性岩土力学性能分析研究平台等多个大型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试验研究基地。其中,水利水电试验研究基地是华南和西南高校最大的水利水电实验基地,岩土环境发生器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第一台具有模拟自然环境、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大型试验研究装置。学院具备了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攻关的能力,满足了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需要。

  80年来,学院秉持“立足广西,服务地方”的办学思想,探索了一条“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专业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为国家培养了土木、建筑、水利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类管理人员两万余名,全国政协李兆焯、原广西区副主任韦佳能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07年学院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学院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第二学位主辅修制、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品(重点)专业、精品(重点)课程建设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先后获国家和自治区立项建设了一批专业、课程和教材,土木工程专业为自治区级首批精品专业,通过了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水利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结构力学、工程测量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肯定,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连续多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目前学院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2005年以来全部新生录取均在一本线以上,在广西区内的录取线则要高出同批录取最低分数线分以上。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211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通过学科建设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学科紧密结合西南大通道建设、西电东送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以及广西丰富的水力资源优势、广西城乡建设和防灾减灾需求,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活动,完成了包括长江三峡工程、岩滩电站等重点工程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一大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基础研究、重大工程研究项目,解决了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大批重大科技难题,在工程结构可靠性和寿命评估、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与结构性能、工程结构灾害预测和防控、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带湿热环境下胀缩性岩土性能及致灾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十多项以及国家和建设部优秀设计奖多项,为土木、建筑与水电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经过多年建设,学科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形成了“新型结构体系性能研究”、“工程结构及其在灾害性环境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研究”、“工程结构和材料力学行为的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建筑节能减排研究”、“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水工结构研究”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学科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个别研究方向已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以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主线,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和广西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人才小高地为研究基地的学科群,拥有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以及道路桥梁设计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等研究开发机构。

  随着重点学科和学科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学院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经费快速增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近五年来,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防“973”计划子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等国家科研项目3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广西区级科研项目47项以及与广西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科研课题80项,年科研经费2500万元以上,出版专著1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43篇,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和广西自然科学奖9项,其中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均排名第一),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第2单位)。

  近年来,学院积极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多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先后选派了十多名教师赴国外学习、开展科技合作,同时邀请了一批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及进行合作研究等,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日益增多,有力推动了学院科研和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

  学院始终坚持科研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重大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攻关,积极为区内外及东盟国家的重大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岩滩电站等重点工程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仅三峡水电站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研究项目1项,直接经济效益达20多亿元,碾压混凝土筑坝配套技术、大直径引水压力管道设计方法、水工模型试验等大批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三峡、龙滩、百色、万家口子、斧子口、川江、越南昆江、柬埔寨斯登沃代等我国与东盟各国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为70%以上广西新建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科技服务;参与了南宁市轻轨、南宁大桥、葫芦鼎大桥、永和大桥、南宁国际会展中心、60层丽源天际及区内多条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等几十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完成了白沙大桥、邕江一桥、那莫大桥、柳州市三门江大桥等近百座桥梁的安全评估和施工监控工作;为国家特别是为广西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历经80多年的发展,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在广西大学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内涵发展,改革创新,成功走出了一条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专业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书就了从无到有、逐步走向发展壮大的奋进征程。八秩院庆,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荣里程碑,更是学院迈向新征程的历史新起点。活力四射、生机昂扬的西大土木人正迈着雄健的步伐开始了新的征程。学院将秉承秉持“勤恳朴诚,厚学致新”的校训,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积极拥抱“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凝练特色,凸显优势,努力促进学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学校加快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添砖加瓦。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开征求《四川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和《四川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管理办法(试行)》意见的通知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重庆市建筑业协会关于开展2023年重庆市巴渝杯优质工程奖评比表彰的通知

  巫镇高速西溪河特大桥完成双幅架通年内实现全线年度第二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评选工作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行业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标准(全面修订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Copyright © 2014-2022 bob客户端下载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20210113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