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模型的开发与预测bob客户端下载
bob客户端下载文章依据统计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方法建立了宏观经济模型,设定了稳妥方案、加大投资方案和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方案,在不同方案下对“十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进行预测。模拟分析表明,在制定政策时应重点关注投资、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收入与消费等四个方面。
宏观经济模型是依据经济计量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利用统计数据,运用计量分析软件,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定量构造。它在表现形式上通常是一些数学方程,但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宏观经济若干变量相互作用的量的关系。宏观经济模型本质上是从属于全国宏观经济模型下的区域模型。通过对经济运行的模型化和开展预测,可以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经济发展的可预见性、经济调控的针对性。
为正确反映经济系统的运行,本文采用考察多变量间相互关系的联立方程模型,选择了生产总值(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IRA)、农牧民人均纯收入(NIRR)、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LGR)、存款总额(SAVE)、总额(LOAN)、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CUR)、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CRR)等14个内生变量,引入了时间(t)、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资本存量(K)、财政支出(TE)、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EA)、投资品价格指数(PI)、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TPR)、虚拟变量(D94,1978~1993年赋值为0,1994~2004年赋值为1,以考察1994年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谈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等8个外生和准外生变量。模型的运行机制见图1。
由于模型的用途目的非常明确,即主要用于发展趋势预测,因此将所关注的经济变量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收入、消费、财政等主要变量上,这样的结构是可以达到要求的。数据主要引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年鉴》数据。我们使用Eviews3软件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到12个行为方程,它们和定义方程一起构成宏观经济模型。
生产总值的估计,采用了常用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以资本存量、劳动力、时间趋势以及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方程(1)中,GDPc、Kc分别表示1990年价格的生产总值(万元)、资本存量(万元)。方程(1)表明,资本存量每增长1%,生产总值平均增长0.394%;劳动力每增长1%,生产总值平均增长0.606%。在1994年以前,经济增长中不存在外生技术进步增长;1994年以后,外生技术进步的年增长率为0.041%。通过计算得到“十五”前4年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9.696,劳动力的贡献为12.3%,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28.1%,资本存量的贡献仍然是首要的,但技术进步水平有了明显改。
居民收入有一定稳定性和不可逆性,所以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期值作为解释变量之一;同时考虑收入的增长由生产决定,而模型本身没有单独估计三次产业增加值方程,所以把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之一;而由于居民收入的特殊性,将财政支出也作为解释变量,另外还考虑了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解释作用。
方程(2)、(3)中,NIRRc、DIRAc、TEc分别表示1990年价格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元)、财政支出(万元)。方程(2)、(3)表明,城乡居民收入都受上年收入状况的正向影响,但是农牧民人均收入受上年影响弹性更大。1994年后,生产总值每增长1%,会引起农牧民人均纯收人平均增长0.22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0.372%,表明农牧民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财政支出每增长1%,会引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0.0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0.015%,表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提高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0.021%。
方程(4)中,LGRc表示1990年价格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方程(4)表明,1994年后生产总值每增长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1.624%。
为验证宏观JZ经济模型的质量,对1990 2004年经济发展进行静态仿真,即将模型各方程右端变量代入其实际值,计算方程左端之值。
从以上误差分析可见,宏观经济模型对总人口(TP)、劳动力(EP)、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R)、生产总值缩减指数(Pgdp)的仿线年连续仿真的各项各年误差基本未超过5%;对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存款总额、总额的静态仿真历年误差基本不超过10%;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模拟情况效果较差些,这是因为在GDP中,第一产业长期占较重,又没有税收负担,而且第一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与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变化趋势相反。总的看,仿线项,占总项数(180项)的13.3%。由于市场发育水平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才初步建立,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导致经济增长呈现较高的外生性,部分指标难以准确描述和跟踪。考虑这些情况,模型的静态仿真质量属于尚好范围。
2)。第一方案是根据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确定的较稳妥的方案;第二方案是在第一方案基础上增加投资力度和财政支出力度;第三方案是在第一方案基础上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由于长期以来的投资主要来自国家投资,财政也主要由中央补贴,我们假定“十一五”时期投资、财政支出资金来源渠道基本保持现有状况。考虑到国家将在“十一五”时期继续实施“双稳健”经济政策,国家预算内基建支出规模可能逐步缩小,而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预计在近期不会有大的改变,国家投资基数已经较大,加之自身积累能力不足、积累有限,因此设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率为9
10%,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8.3%上升为2010年的12%。在此方案下,生产总值能保持10.3%的增长速度,低于“十五”平均增速,不过仍达到了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比“十五”时期高出1.7个百分点,自我积累能力有所提高。存款总额、总额增长速度分别比“十五”时期低6.4、7.5个百分点,这可能一方面因为产出增长率下降,另一方面存款总额和总额的基数也已经较大。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以高于“十五”的速度增长,其中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考虑价格因素,2010年的现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550元。而随着收入的增长,农牧民消费将快速增长,速度较“十五”时期高出5个百分点,也高于同期收入增长速度;而由于“十五”时期城镇居民消费持续高于收入,且快速增长,显示出超前消费的特征,“十一五”时期的城镇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将大幅度降低,比“十五”时期低14.3个百分点,也低于同期收入增长速度,意味着“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农牧民消费倾向有所上升。bob客户端下载第一方案表明,沿袭既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比较稳妥的外生变量投入下,经济缺少长久持续的潜力,也不会导致产出水平的较大变化,与“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一五”发展目标也有一定距离。因此,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寻求更高效率的增长方式,对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2个百分点。从表3可以看到,通过提高外生变量赋值,各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有提高。在第二方案下,生产总值能实现11.4%的增长速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将远高于生产总值增速,相差达7.7个百分点。存款总额、总额增速仍低于“十五”时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7个百分点,2010年的现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3600元。第一方案下农牧民人均收入比人均消费增速低0.4个百分点,在第二方案下缩小为0.2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速在前两种方案下分别相差1.8和2.1个百分点。与第一方案比较,这意味着农牧民收入如果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其消费能力将进一步释放,而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将有所下降。在第二方案下,以15
(意味着投资率会进一步上升),只能实现11.4%的GDP增速,与第一方案以9%的投资增速实现10.3%的GDP增速相比,投资存在明显的边际报酬递减,投资效率降低。第二方案体现的是在技术进步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只要增加资本投入,经济水平就会提高。它仅使总产出曲线发生平移,表明资本投入会产生短期的增长效应或水平效应。这种增长方式是难以长期维持的。(三)第三方案(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方案)的模拟分析
这个方案在投资、财政支出等增速上与第一方案相差不大,进一步提高了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010
18%),同时对整体技术水平作了调整,假定外生技术进步增长率按照每年0.93%的速度递增,即外生技术进步增长率由1978~2004年平均的0.041%提升到2010年的0.043%,5年累计提高4.7%。在以上条件下运行模型,生产总值就能实现“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2%的目标。在同时满足GDP年均增长12%、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0%、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年均上升16.8%三个条件的情况下,2010年的现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700元。第三方案是改变总产出曲线的斜率,通过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bob客户端下载加快经济组织变革。产生长期的增长效应即速度效应。比较三种方案可以知道,扩大技术进步作用,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才能增强经济增长的长久潜力。这样的增长才可能得以长期持续平稳。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方案只涉及“如果这样”会导致“怎样”的计算过程,而不考虑其可行性,例如对“15
根据定量模拟结果,在稳妥方案下,经济总量不能达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过度依赖扩大投资规模可以促进总量增长,却会延续投资
长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因此,第一方案应是必须实现的基本方案,同时应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技术水平。结合模型的模拟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在制定政策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
)保持一定投资规模,bob客户端下载确保投资稳定增长“十五”期间,因为有青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中央第四次工作座谈会也确定了对在项目、资金上的优惠政策,因此“十五”期间国家预算内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5
508亿元,占当期总投资的73.5%。同时,通过各省市区对口支援、招商引资等方式,社会投资快速增长。如果在“十一五”时期仍主要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维持12%以上的GDP增速,投资必须年均增长18.6%以上。随着国家实行“双稳健”政策,争取国家投资的难度较大,且目前仅有青藏铁路延伸线等为数不多的重大项目,国家预算内投资不可能再以“十五”时期的速度增长。如果以实现两位数增长为目标,投资年均增长6.5%(到2010年当年现价投资约310亿元),就可以实现10%的GDP增速。这是相对经济的方案,也是难度相对较小的方案。因此,“十一五”时期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并不是首要的任务,只要投资在2005年投资基础上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就不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二
)增加科教投入,提升技术进步水平理论上讲,产出曲线斜率的轻微改变(增加),就会导致产出曲线轨迹长期趋势的重大变化,获得长久的增长动力。第三方案也验证了这一点。在第三方案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十一五”时期可以达到60
%以上,表明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实现自我发展、持久发展。但是,提高教育整体水平、技术进步水平都是周期很长的工作。尽管财政支出用于科技和教育的经费总额在逐步增加,比重也有所提高,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科技整体水平依然薄弱,居民的科技素养不高,企业还远没有成为研究与开发的主体。研究表明,还存在“技术水平低下,而且缺乏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但技术掌握程度没有提高”的情况。因此必须着眼长远,真正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调整投入结构,促使教育水平整体提高,重点领域、特色方向的科技研究取得新突破。
在本文的模型中,没有分别估计各产业的生产函数,仅从总产出函数推出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在“十一五”时期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对生产总值的弹性大于1
80%以上,其中建筑安装工程占90%以上,直接生产产品和发挥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费用不足5%,在实践上必然导致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工业的增长、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受到抑制。我们运用弹性分析法研究税源产业,结果表明工业和第三产业可以作为税源产业。因此,要调整投资的产业方向,重点应投向工业(意味着技术进步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和第三产业;同时必须调整投资的费用结构,增加更新改造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提高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占基建投资的比重,避免延续投资主要导致建筑业扩张的老路。通过投资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工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提升“造血”能力。(四
)提高居民收入,壮大居民消费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和基础。“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到2010
年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从模型运行情况看,考虑自治区政府对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决心,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其中,在总产出增长、财政支出增加特别是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大幅度提高的条件下,农牧民收入将以超过“十五”的速度递增,城乡收入差距将进一步缩小。而根据绝对收入假说,收入差距缩小,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消费倾向越高,居民越愿意消费,消费支出越多,消费增长越快,消费需求对
GDP增长的贡献越高。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持久收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加大对消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城乡公共交通、水利、供水、供电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拓宽城乡市场、扩大居民消费特别是农牧民消费创造有利条件,促使消费需求加快成长为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参考文献
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5]周建,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诊断理论方法及其应用